动力!党史学习教育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眼下正值水稻齐穗期,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在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的青香水稻种植合作社,社长孙海祥与区农技服务小分队正在查看水稻长势,对病虫害相关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诊断”,提醒农户在汛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田间水肥管理等工作,并现场指导农户重点做好易发病虫害防治,准确掌握动态,集中开展统防统治。
面对面“会诊”已成为该合作社的日常“必修课”。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孙海祥每周都会定期邀请区街两级的农技工作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为农户的种植进展“把脉会诊”,并送去专业的管理技术,让农户们既省心又安心。
“农户肯把地流转给我们,是对我们合作社的信任,因此,我们在经营管理上要做到对他们用心负责,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59岁的老党员孙海祥介绍,“我们不仅要送政策到家,送技术到田,还要送精神食粮到户。”今年春耕结束后,孙海祥自掏腰包购置了一批党史学习相关书籍,并分发到农户手中,让农民在农忙之余不忘“充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当前,“蓝村大米”已成为享誉胶东半岛地区的农业品牌,怎样将“地里刨食”变为“地里刨金”,做强“金子招牌”,近年来,孙海祥带领合作社一直在探索中。稻田综合种养,看似简单,其实是门大学问。而如何能在农户中进行科学引导规模化推广,这便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常态化从旁指导。
为此,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开展,蓝村街道成立专题小组,对接青岛农业大学相关教授,在青香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打造“嵌入式”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以院校为支撑,农科研究生和农业技术人员驻扎指导,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传授方式,采取“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农技推广模式,让每个合作社农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用党史学习教育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同时,为抓好农业生产,街道党员干部从初期的流转土地到修水沟、埋涵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切实为合作社提供服务,激发了村民们的种粮热情和积极性。